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地位
2016-01-23 02:39:40中国农业招标网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力过剩以及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能力下降,已经是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全国正在进行农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在调整中,人们日益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农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的继续和延伸之说这种表述已经过时,它已经不能够准确、科学和全面地概括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是联系农业和市场的桥梁,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前端动力环节。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对农业种养结构调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总量丰富,从根本上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使我国农业进入一个转型时期。农村生产能力过剩,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区域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不足,资源有限和生产环境条件的不断恶化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使农业经济发展雪上加霜。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劣势日益突出,形成了农产品基于原料贸易上的严重滞障。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主要依靠土地投入的我国农业将在国际竞争中全面转化为劣势,脆弱的农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从生产目的、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及市场开拓诸多方面对农业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使其从满足衣食需要的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化,势在必行。面向国际市场,根据我国的特点,未来我国农业的出路在于避开人均资源少的劣势,确立农产品加工在整个农业产业的龙头地位,带动农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农业结构的全面优化、调整。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强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特色优势,依靠科技创新,走产业化、国际化、知识化及特色化的道路。
1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历届政府都把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解决“吃饭”问题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就成为各个时期的**重要的任务。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已具备生产5亿t粮食、4亿t蔬菜、5000多万t水果、5000多万t肉类、3500万t水产品、2000多万t油料的能力。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400多kg.小麦、水稻、水果、蔬菜、肉和蛋等主要农产品位居世界**。大量的农产品为解决12亿人口温饱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然而,农产品的数量问题基本解决后,新的矛盾却又出现了,一方面是粮多、菜多、果多、肉多、蛋多和奶多;另一方面却是品种短缺。于是本地产品大量积压,“洋货”却大量涌进。湖南、湖北等省积压稻米1500多万t,泰国大米,澳洲大米却走俏国内市场;河南等省小麦卖不出去,而我国每年还要进口500多万t小麦;我国啤酒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可酿制啤酒所需的大麦2/3仍依赖于进口,新西兰的猕猴桃、美国的蛇果、日本的水晶梨等几十种洋水果充斥在城市的商品柜台,洋乳品挤占国产乳制品市场,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叫苦不迭。显然,我国农业仍在承受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彻底转变的剧烈阵痛中,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不仅如此,在农村,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将来还会有更大地提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离小康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农产品加工业,重新审视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取得了空前广泛的一致。
农产品加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所以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的继续和延伸之说,现在看来这种表述已经过时,它已经不能够准确、全面地概括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关系,如果不能对二者在我国现阶段的关系予以准确定位,那么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视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及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对农业种养结构调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是联系农业和市场的桥梁。
现代农业是产前、产中与产后有机结合、综合发展的产业,局限于原料生产的农业是传统小农经济的产物,将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短缺经济时期,由于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同时由于整体国民经济水平低下,农产品加工业未将其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处于前端的动力环节来认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行政体系和思维模式,严重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忽视了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以及对农业种植结构与养殖结构的引导作用,造成农业发展动荡不定,农产品市场波浪起伏,农产品生产少了国家急,农产品生产多了农民急。显然,农业离开了农产品加工业,就无法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农业产业化也就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期,农业生产什么,农产品加工业就加工什么,市场就卖什么,人们就吃什么、用什么。现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了,总体上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市场上产品丰富多样,人民的收入差异明显,吃什么、用什么可根据需要、爱好和收入状况进行自由选择,于是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就颠倒过来了,成了市场需要什么,工厂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养什么。从农业投入到产出,从农产品到工业制成品,从生产到流通,从田间到餐桌,组成了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这种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稳定发展,对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业地区国民的收入,对小城镇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小城镇”战略的关键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1997年农村劳动力达45962万人,比1984年增加了14277万人,年均增加1098万人。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为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997年乡镇企业完成产值207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上缴国家利税1 526亿元,占全国税收的20.4%,出口交货值6947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36.1%.乡镇企业不仅吸纳了1.3亿多农村劳动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在1997年乡镇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占全部乡镇企业的80%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52. 6%,乡镇企业共生产食用植物油564万t、饮料酒763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3%和27%.实践证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兴起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小城镇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目前,尽管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品种类少和技术含量低等问题,但乡镇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所需原料来自农村,乡镇企业具有经济和有效地利用农产品进行加工的有利条件。
其次,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在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消费更多的工业加工食品。从长远发展看,**大的农产品的加工产品的消费市场在农村。
第三,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当也有可能用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无序地流动,况且广大农村具有粮、油等产品加工的传统和基础。
第四,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其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不高的状况是可以逐步地加以改善的。大批乡镇企业家的出现,充分证明广大农民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才能,他们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在兴办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中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为农村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在小城镇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中之重。
3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市场经济所引起的革命性变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出现全面结构性相对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销售困难。与此同时,根据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每年国家却还要进口大量的专用小麦、大麦、优质大米和水果等农产品。我国农业正面临着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严重的挑战,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结构调整是通过行政干预实现的,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可能会导致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所以**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引导和服务,以市场的动力带动农业的结构调整。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农产品和市场的桥梁,农产品一般经初加工和深加工后进入市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在数量和品种上的发展趋向。由于长期以来只强调农产品产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和加工专用品种农产品的生产,以致粮食、水果等相当多的农产品积压浪费,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加工专用的优质原料。例如,我国面粉行业的骨干企业上海面粉有限公司,1997年销售收入达11亿元以上,专用粉约占其原料的三分之一,这些专用粉原料多依赖于国外进口。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其它农产品加工中也多有存在。
目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的“条块分割”局面已被打破,农产品加工业的导向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农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和价格的变化,更加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他们根据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对其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农业的结构调整反过来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动力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农产品加工业又提出了新的需求,农产品加工业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开始。由于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和主导作用,国家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将对我国的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发展以就地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以农产品为原料;②农产品收获适时性强,产品易腐不宜贮藏,在包装和贮藏条件不好的条件下运输,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③加工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多,而且这些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多可用于农业,如几乎所有农产品加工中的废弃物都可加工成饲料或肥料;因为原料的多样性和加工的复杂性,农产品加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原料的预处理和产品的包装,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根据以上特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绝大多数农产品适合在农村区域进行就地初加工或深加工。采用就地加工的形式具有以下优势:①可以保证加工的适时性,提高产品的质量;②减少无效运输和运输中所造成的损失;③农产品加工业更接近原料供应市场,原料的选择余地大,同时,农业生产更接近其需求市场(即加工工业)农业的种养结构可及时合理地调整;④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加工产品更接近需求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劳动力多且比较廉价的优势;加工成本低。
近几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7%~ 9%而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不到4%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出农民年人均的1倍以上,如此发展下去,农民和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局面将相对地进一步恶化,近些年来的扶贫成果将化为乌有。
实际上,采用就地加工的形式,**重要的结果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主要表现在:①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产业(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通过这种农业人口的转移,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渠道,从而提高了农民家庭整体收入;②由于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了劳动力的人均收入;③因为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形成了紧密和有机的系统,农业产品的出路得到了可靠保证,因此农民的收入有了保证。
利用作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带动农村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山东烟台龙大企业集团公司,加工出口蔬菜数量占全国蔬菜出口总量的V10.他们依靠自身先进的蔬菜加工生产能力、经营管理实力和出口销售渠道,带动了一大批初加工企业,并通过签订蔬菜购销合粮食深加工全利用迫在眉睫臧其梅(无锡轻工大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对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在发展农业和进行粮食深加工上下大力量。
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粮食总产量由建国初期1.13亿t和年人均粮食占有量240kg到1998年分别提高到4(增长438倍)和400kg(增长1.67倍),创造出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伟大奇迹。我国各类粮食生产年总产量分别为:稻谷1.95亿t,小麦(均为世界**位)甘薯鲜薯1亿t(为世界首位,占80%以上),玉米1.27亿t(为世界第二位);马铃薯5500万t(为世界第二位),我国粮食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毫无疑义,我国目前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为但是我国在建国几十年内,为了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粮食生产上偏重于提高产量,不重视品种和质量;粮食加工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只是为满足全国人民的口粮供给,粮食加工尚处于传统的初级阶段,以致我国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仅为1:0.43,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1;发达国家平均为1:3.4的水平。据报道,目前我国稻谷加工成同、组织蔬菜供销社等方式带动农户种植蔬菜几万公顷,成为当地一大产业,扶持10多万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三鹿集团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强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13年来,与农民结成伙伴,共同发展奶业。目前所属奶牛专业户和专业村已扩大到28个县(市)、786个村镇、20000多名奶农,饲养牛3.5万头。双汇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扶持了周边地区的50多个养猪场和300多个养猪专业户,并与20多个乡签订了生猪供销合同。通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双汇集团不仅使自己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而且通过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对全国8亿农民脱贫致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结论现代农业是产前、产中与产后有机结合、综合发展的产业,局限于原料生产的农业是传统小农经济的产物,将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无疑,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一个重要的前端动力环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是联系农业和市场的桥梁。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市场经济所引起的革命性变化。国家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将对我国的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绝大多数农产品适合在农村区域进行就地初加工或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就地加工战略,使农产品加工业更接近原料供应市场,农业生产更接近其需求市场(即加工工业)这将有利于降低加工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农村区域采用就地加工的形式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小城镇建设,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
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教学与科研。
通讯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区)294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