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2012-11-16 08:25:27中国农业招标网
市场竞争条件继续恶化由于农用运输车市场看好、产销繁荣、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以及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和市场准入的门槛均不高等因素,近年来已吸引包括汽车业在内的大批企业涌入,已形成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现实的市场销量,并导致了以价格战为主要武器的市场争夺。相当数量的企业亏损或无利润,生存发展已难以为继,产品开发和技术发展或陷入停顿,或艰难地亦步亦趋,无所适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此,国家已将农用运输车列为适当限制发展的产品。
扩大生产能力的生产技术改造一度轰轰烈烈企业要想在价格战中获胜,就必须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和保证产品基本质量,重点又是冲压、焊装、涂装、装配四大工艺环节。北汽福田8万辆四轮车的能力,时风、巨力、双力集团60100万辆三轮车的能力均是投入巨资迅速形成的。自1994年以来,在市场容量急剧扩大、农用运输车产品结构大多雷同和技术水平总体低下的双重条件下,正是这样不失时机的技术进步才铸成了一批农用运输车企业巨人,在形成农用运输车产业一片辉煌的同时,也奠定了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进步的经济的和市场的基础。现如今,具备类似汽车生产的四大工艺装备已成了要在农用运输车市场立足的必要条件。很显然,对整个行业及其主导企业而言,开始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条件已经具备。
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的发展状况及问题2.1产品技术尚无突破性发展就主流市场而言,目前农用运输车的市场竞争仍旧是建立在价格和质量基础上的品牌之争,产品技术进步尚不构成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农用运输车以往的成功是建立在利用拖拉机、汽车成熟总成进行拼装,整车厂大多只进行车架、货厢、驾驶室制造及总装和检测等有限的生产环节以获得低成本高产出的基础上。但由此带来的全行业性的产品品种匮乏,结构雷同,档次相差无几;整车性能不高,各大总成匹配不佳;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水平较低;发动机的油耗、噪声、振动、排放性能与日益进步的节能环保要求背离等情况近年来并无明显的改善。而且由于恶性的价格竞争,多数企业或无力或无暇进行技术创新,更使多数企业难以用品种的出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去开创新的市场热点,尽管实际存在着对农用运输车品种结构和技术发展的众多需求。
至于四轮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向汽车靠拢的趋大发展,**是全面采用了汽车部件和技术,形成双牌照产品;一般则是车身外观、内饰和驾驶室装备高档化或直接采用汽车总成,如驾驶室、电气仪表、暖风机、收录机等,形成豪华型农用运输车产品。上述发展虽然还只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获得了市场成功,却明确彰示了随着农用运输车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细分,农用运输车产品结构多元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不同技术档次、不同功能配备和不同价位区分的产品,均会有相应的区域适应性和市场需求。
面对巨大的西部和出口市场,加快进行产品的竞争性开发所谓产品的竞争性开发是指突出和强化特定条件下相对于可替代性产品的比较优势。我国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对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的适应性有着不同于平原的要求。例如,西北高原大气压力、空气密度和含氧量远低于平原(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含氧量减少10%),而且气候寒冷,霜冻期长,农用运输车从动力、液压系、制造乃至原材料都存在是否适应的问题。而西南地区则显然会对农用运输车功率储备、爬坡能力、机动性能以及下坡制动安全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农用运输车的发源地和主要市场一直集中在华北和中、东部地区,因此行业内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是缺乏的,更少有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产品和技术开发,这从T型机在西南地区一些小厂刚出现并热销时引起行业上下一片惊异的现象中可见一斑。
我国农用运输车虽在价位和产品特性上具有现实的国际竞争力,但开拓规模化的出口市场却并非易事。因为出口企业必须面对更为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并且,一般而言是更为苛刻的竞争条件和经营风险。没有对目标国主要用途和使用环境、经济水平、贸易和市场准入条件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深入细致地了解,没有在此基础上对产品技术的适应性做出相应改进或调整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大力推进农用运输车向那些机械工业落后且农业或资源产业货物运量较大的国家出口,是保持我国农用运输车行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而成功地实施这一战略又必须以农用运输车产品技术的进步和成熟为前提。